欢迎您访问重庆教师资格网! 本站为重庆教师资格证考试民间交流网站,主要为考生提供考试报名时间安排以及教师资格证常见问题答疑等相关信息,教师资格证官网以重庆市教育考试院www.cqksy.cn或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所示为准。
在线咨询
公众号
交流群
考生交流
合作联系
在线做题
短信提醒
教师资格考试动态提醒
获取验证码

特别提醒:

1.提醒为短信模式,请填写本人正确的手机号码

2.确认预约后,会有专门的客服确认您预约的项 目,请保持通讯畅通

3.如有任何问题,请致电客服热线:
023-6861-1050 或点击网站首页的在线咨询

重庆2018年下半年中小教师招聘笔试题库——中学教师招聘(知识点2)

时间:
2019-01-17 10:18:09
作者:
姚老师
阅读:
来源:
重庆教师资格证

  【导读】2018年下半年重庆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很快就要结束,考生朋友们还有机会进行2019年的教师招聘考试的报名,重庆教师资格网特意整理了重庆2018年下半年中小教师招聘笔试题库,小学和中学考点以及模拟题,供大家参考!预祝各位都能胸有成竹,顺利通过笔试!

  点击查看:重庆2018年下半年中小教师招聘笔试题库

  中学教师招聘:语文教师招聘考试

  第一章 如何进行文本分析

  语文教材可以分为五大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在教师考试中,最常考的就是阅读。很多同学不是专业的老师,在拿到一篇阅读课文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些“蒙圈”,我该从哪里着手呢?我该如何去分析一个文本呢?我不知道一篇课文的重难点是什么,该如何去讲呢?下面的几点帮助你读过“文本分析”这一道难关!

  文本分析包括:分析单元导语、分析课文主体和分析课后练习题三个模块组成。

  首先是分析单元导语。

  单元导语是一组课文或者一个单元课文之前的导语部分,通常是介绍这一组或者一个单元课文的主题,比如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单元主题是“童年”,本组课文通过各式各样的文章给我们展示出了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一种难言的亲切感和温馨会久久地萦绕在我们心头。那么在教学时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享受童年,珍惜童年。通常情况下单元导语包含的单元主题、课文介绍和学习提示三个部分,如果从三个维度上看,第二部分一般表达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三部分一般表达能力和过程方法。全面分析单元导语,有助于我们快速确定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学会阅读课文之前学会读单元导语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是分析课文主体的部分。

  语文文本分为很多种不同的文体,常考的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文言文等七大类型。

  当拿到一篇记叙文时,首先需要知道,记叙文的三大分析角度分别是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表达技巧。那么在分析记叙文时,就可以从这三大角度出发,表达方式是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大体可以分成五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和描写。表现手法是指表现你的主题时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更好的表现你要传达的意思。常用的表现手法有以小见大、象征、借物抒情、欲扬先抑等,表现手法通常是针对整篇文章而言。表达技巧是指在说话时,为了更好的突出够的效果,使用了一些方法,比如运用修辞方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

  说明文通常是对一个事物或者一种事物进行说明,因此,在分析说明文时要注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方法等角度来分析文本。

  议论文涉及的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涉及的角度可以是论点、论据、论证也可以是议论文的语言。

  散文作为语文课文中重要的一份子,其考到的几率也是非常大的,拿到一篇散文首先要理清脉络也就是要知道散文的线索、结构。每一篇散文都有自己的主题,因此还可以从主题入手,除此之外,对于形象、手法、语言的分析也是分析散文的重要角度。

  小说可以从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来分析。人物即分析小说中的人物,不仅要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刻画人物的手法,还要分析人物的思想意义,以便挖掘小说的主题。环境即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情节即事件,对塑造人物的作用。主题即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展现某种社会现象,社会风貌;寄寓某种人生哲理;反映某类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等。

  在分析诗歌时,有一些比较有名望的作者首先要分析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可以了解他的思想倾向以及语言风格,而写作背景更有助于理解诗歌的主题。然后分析诗歌的意境,通过看意境分析出诗歌的主题,还可以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诗歌的语言。

  文言文是文本分析中,很多人认为比较难的一种题材,我们在拿到文言文这种题材的文章时,首先要掌握这篇文言文的文言知识,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文的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如下三类:第一,写景抒情类。这一类的文体要结合背景,体悟情感,仔细,品读体会其中景物描写的绝妙之处。第二,叙事传记类。这一类的文言文通常是寓言故事的寓意或哲理,或是传记体中人物性格特点。第三,议论说理类。这一类的文言文可以去分析作者观点及价值,写作特色等。

  最后是分析课后练习题这个部分。

  每篇课文都有其对应的课后练习题,掌握课后练习题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备课时掌握一篇课文的重难点。首先课后练习的字词部分,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本课生字词,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品味语言语句类的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重点语句赏析。内容理解类的题目对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拓展延伸类的题目可以用在作业的布置,课外知识的延伸等。

  综结合以上不同类型文本的不同特点以及要点可知,文本分析其实并不难,只要掌握好技巧,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就能层层突破难关,战无不胜!

  第二章 虚词辨析

  文言文阅读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常考题型,文言文简洁凝练,且有不少生僻字,所以对很多考生来说文言文阅读都是备考的重难点之一,这其中更让考生头疼的无疑是文言虚词的辨析。中学阶段要求识记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但考生在做题的过程中经常对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拿捏不定,这其中以“而”“以”“与”最为典型,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区分一下,帮助考生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1.“而”表修饰和表承接

  “而”的用法中令考生觉得最难辨析的无疑是“而”作连词时,表修饰和表承接的区分。其实不论是表修饰还是表承接,“而”作为连词的功能是相同的,都是用来连接前后两个词,不同的是当表修饰时,前后两个词是同时发生的;当表承接时,前后两个词是有先后顺序的。

  如:①扶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第①句的意思是“手扶孤松徘徊”,这句话中“手扶孤松”和“徘徊”是同时发生的,是一边扶着孤松,一边徘徊,所以“而”表修饰。第②句的意思是“鸟飞疲倦了,就知道飞回巢穴里”,这句话中,“鸟疲倦”和“飞回巢穴”是有先后顺序的,是先疲倦,然后才想飞回巢穴,所以“而”表顺承。

  考生也可借助翻译帮助理解,“而”表修饰时,通常翻译为“着”;表承接时,通常翻译为“然后”。如:“我坐着讲课”和“我坐下讲课”,前一句中我坐着的同时我也在讲课,所以是同时发生的;后一句中我是先坐下,然后才讲课,所以是有先后顺序的。考生可记住这两个例句,借此判断句中“而”连接的前后两个词的关系,由此判定“而”的用法。

  2.“以”表承接和表目的

  “以”的用法中最令考生迷惑的应该是“以”作连词时,表承接和表目的的区分。在积累虚词“以”的用法时,工具书上给出二者的区分是:以,表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表目的,“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工具书上给出的解释无疑是最权威的,但在考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仅凭工具书上的解释很多考生仍然不能正确分辨。我们以一个最令考生疑惑的句子作为例句,进行讲解。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这句话中,很多考生认为“入”是“拥火”的目的,所以认为“以”是表目的的。其实不然,“拥火”是拿着火把,“入”是进入,这句话出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这是作者和友人进入洞穴时写的一句话,洞穴昏暗不明,拿着火把是进入的必要手段,体现的是一种方式方法,所以这里的“以”应是表承接,翻译为“我和其他四人拿上火把,然后进入洞穴”。而表目的的话前者侧重具体的行动或措施,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一句中,“登记户籍”“封存府库”都是迎接将军到来所采取的措施。所以,可根据前一动作行为的侧重来进行辨析。

  另外,在判断“以”到底是表目的还是表承接时,还可以根据翻译,表承接的话,“以”通常翻译为“然后”,而表目的时,“以”通常翻译为“来”。解题时,可把这两个词都代入句中,看怎样翻译更合语境。

  3.“与”作连词和作介词

  在积累虚词“与”的意义和用法时,考生发现,当“与”作连词和作介词时,都可以理解为“和、跟”,这让很多考生在辨析意义和用法时,忽略词的属性,将二者等同,导致失分。其实相对前面两个虚词,“与”的用法的区分是相对简单的。我们知道,连词是起连接作用的,当“与”作连词时,它前后的成分是可以互换的;介词是起标记作用的,当“与”作介词时,前后的成分是不可以互换的。

  如: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①句中“余与四人”翻译为“我和其他四人”,将“余”和“四人”调换位置,翻译为“其他四人和我”,句意不变,所以该句中“与”作连词;②句中“怀王与诸将约曰”翻译为“怀王和诸位将令约定说”,将“怀王”与“诸将”调换位置,翻译为“诸位将领和怀王约定说”,调换位置后地位等级发生改变,与原意不符,所以该句中的“与”作介词。

  虚词辨析是文言文阅读的高频考点,掌握好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考生理解文章、提高解题速度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考生在备考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识记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是解题的基础;其次,要通过大量阅读和做题,培养文言阅读的语感,这可以有效提高选择题的解题效率;最后,重点积累高频词的高频考点,体会命题趋势,做到针对性备考。

  第三章 古代文学备考建议

  文学常识是语文教师招聘考试中的重头戏,这部分内容出题范围广,难度不确定,不容易把握。它对于专业基础扎实的考生来说是囊中之物,而对于训练不足的考生则是一座横亘的高山。文学常识又分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方面,本章将就古代文学方面整理考点清单、校场点兵,助考生备战教招考试。

  一、作者辨析

  作者是文学四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孟子所说的“知人论世”,就是强调了文学理解和批评中作者与时世的重要性。考生应该掌握文学史中重要文学家(别号),文学家并称,影响其创作的事件及与其所处时代、所著作品相对应的知识点。

  【小试牛刀】

  Eg.南朝诗人“大小谢”,是指( )

  A.谢安,谢灵运 B.谢灵运,谢惠连 C.谢灵运,谢朓 D.谢惠连,谢朓

  【答案】C。解析:大小谢,指的是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谢灵运,东晋人,是山水诗的开创者,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谢朓,南朝齐人,因与谢灵运的经历非常相似,因此被称为“小谢”,他的山水诗风格清俊秀丽。

  熟读文学史的考生应该知道,谢安不是文学家,故可以用排除法帮助作答。

  另外,如李白有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题目中的谢朓与诗句中的小谢对应,也可以用已掌握的知识帮助作答。

  【应对策略】

  针对此类题型,我们需要对重要作家建立“花名册”,对其相关作品流派都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

  二、流派辨析

  作者风格千人千面,当很多作者因社会历史原因关联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文学团体和文学流派。对作者、流派、文学主张、作品进行准确的对应和区分是这部分考查的重点。

  【小试牛刀】

  Eg.以下哪些诗人不属于“前七子”( )

  A.李攀龙 B.何景明 C.谢臻 D.康海

  【答案】BD。解析:明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世称“前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1522-1566)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又有“嘉靖七子”之名。故AC项不属于“前七子”。

  【应对策略】

  明清时期文学流派纷纭交错,需要重点识记。

  此类问题不仅要重视流派与作者的对应,还要重视文学主张、作品、流派之间联系与区别等问题。

  三、分类辨析

  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不同文学作品各有其所属的类型,有根据文体、诗体、题材、风格等标准进行的类别的划分。要求考生对各种类型进行准确识记和区分。

  【小试牛刀】

  Eg.以下哪部小说不属于狭邪小说( )

  A.《风月梦》 B.《花玉痕》 C.《孽海花》 D.《海天鸿雪记》

  【答案】C。解析:狭邪小说是世情小说流变之一,或者说才子佳人小说的演变。“狭邪”亦为“狭斜”,本义狭路曲巷,后称娼妓所居处。以题材而言,若算上短篇小说,则远接唐传奇,除《李娃传》以外,尚有《游仙窟》《霍小玉传》。白话小说,在“三言”“二拍”中就有很多。作为长篇小说中的一类,大约产生于道光以来。这期间绵延产生了《品花宝鉴》《风月梦》《青楼梦》《花玉痕》《绘芳录》《海上花列传》《海天鸿雪记》等等。《孽海花》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应对策略】

  例题中出现了清初才子佳人小说、清末狭邪小说的易混淆名字。如:《海上花列传》和《孽海花》名字相似而类型不同。识记时需要辨析其类别。

  此类问题备考时需要联系不同作品进行归类,务求记忆准确、扎实。

  四、作品辨析

  作品是文学史的主体,是重中之重,包括主题内容、创作手法、呈现风格、细节辨析等方面,需要考生大量阅读文学作品,重视文本,养成深厚文学底蕴。

  【小试牛刀】

  Eg.“鹬蚌相争”“狐假虎威”“画蛇添足”“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等成语均出自( )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战国策》

  【答案】D。解析:需要掌握不同文献的寓言风格和典故出处。A项《孟子》寓言简约隽永,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齐人有一妻一妾”;B项《庄子》寓言诡谲绮丽,如“角上蛮触”“庖丁解牛”“不材之木”“邯郸学步”“螳螂捕蝉”;C项《韩非子》寓言生动峭刻,如“买椟还珠”“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D项《战国策》寓言辩丽恣肆,题目中的成语故事皆出自《战国策》。

  【应对策略】

  备考时要对各个文本相关专题进行串联、归纳,实现模块化学习、记忆。

  五、文论辨析

  文论分为创作论和鉴赏论,是文艺接受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我们既要掌握古代文学理论中的重要人物、观点、论争、事件的理论性知识,也要理解和识记名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及其出处。

  【小试牛刀】

  Eg.下面诗句所评对象为李商隐的是( )

  A.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完人 B.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C.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D.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答案】C。解析:“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是元好问对李商隐的评价,李诗特点就是难读,典故很多,思想很难把握,这里是说李商隐的诗这么美,可惜没有人为之做注解。“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完人”是元好问对西晋潘岳做人做诗的批评,其从诗写真情出发,鄙视诗写假话,言不由衷的作品。“别裁伪体亲风雅”的意思是对待前人的诗歌要鉴别裁定,加以取舍;《国风》与《小雅》所体现的真诚自然的现实主义传统则要发扬光大,“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在既批判又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熔古今于一炉而自铸伟辞。“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元好问对陶渊明诗的评价。

  【应对策略】

  例题涉及的“论诗诗”是文论考查的重要方面。著名“论诗诗”有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和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备考期间需要重点分析和理解这两组“论诗诗”。

  备考时可以对重点文论进行综合整理,结合作家作品识记,做到纲举目张。

  六、专有名词

  所谓“诗有诗家语”,这里的专有名词是指古代文学所独有的范畴。包括:创作风气、创作特色、创作手法、重要意象、文学典故等。要求考生对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变化有深入的了解,有一定专业性。

  【小试牛刀】

  Eg.“小说”一词最早出自( )

  A.《庄子•外物》 B.《汉书•艺文志》 C.《七略•辑略》 D.《左传》

  【答案】A。解析:《庄子•外物篇》,“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但这里的小说,指的是琐碎的言谈、小的道理,与文学体裁的小说相差甚远。

  【应对策略】

  解答此类题型需了解文学史的源流变迁,对类似专有名词的内涵、外延、出处进行专项整合和识记。

  第四章 关于文学类小说阅读备考的几点思路

  现代文阅读一直都是教师招聘考试的热点,而作为文学类四大文体之一的小说阅读更是备受命题者的青睐,成了教师招聘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部分的重要考点之一。那么我们该如何备考文学类小说问题的阅读

  小说是一种区别于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其以塑造出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为核心,通过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环境,从而广泛地、形象生动地反映并揭示社会生活风貌与社会本质。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说阅读进行分析。

  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小说完整的故事情节发展包括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不过由于考试中的小说会受到篇幅的限制,因此往往呈现给大家的是小说的一故事片段,这就需要我们从各种角度对故事情节有大体的把握和了解。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理解标题,因为小说标题有可能是小说的线索或暗示故事情节的发展与转折,如《羚羊木雕》就是以“羚羊木雕”为该小说的故事发展的线索,并以羚羊木雕的送人与索回而展开故事,又如《范进中举》以“范进中举”为线索展开情节,并围绕范进中举前后的对比,加深了小说故事的讽刺意味,也推动了故事人物命运的转折;其次,关注故事中的矛盾冲突,能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其中的矛盾冲突可以包括人物身份和态度差异、思想和利益冲突等,如《祝福》里关于祥林嫂能否参加祭祖“祝福的礼”准备,其矛盾的冲突点是不同身份与地位的人物对封建礼教的不同信仰,这也是导致祥林嫂离开鲁家而死的直接诱因;故事情节的结局也是值得我们去关注,如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往往能凸显并深化小说主题,起到“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表达效果,如《麦琪的礼物》最后结尾的锋回路转,出人意料,不过再回头读读回味下之前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这样出人意料的结局又会让大家觉得真实,这也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善良纯真爱情。

  品析小说人物形象。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总会将其置于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因此大多数的小说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社会代表性,这就需要大家注意把握人物形象的内涵了。其一,我们可以从整体上辨别人物性格类型,找出人物的突出性格特征,如《芦花荡》中的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特点;其二,把握人物形象内涵可以从对人物的表现手法上进行品析,其常用的表现手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以及侧面描写,如对人物的从正面描写,可以帮助大家初步感知故事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和个性等,甚至是人物命运及其内在精神状态,如《孔乙己》中有对孔乙己“穿长衫”这一处进行了细节的描写,其一可以揭示了他的特殊身份:表明他内心不肯丢掉其作为读书人的高贵身份,但又由于现实处境的穷困,导致其成了鲁镇上“唯一”与众不同的人;其二可从他的长衫常年又脏又破中,表明了孔乙己长期不洗不补,又不肯脱去,反映出其既穷又懒又惟恐失去这一身份象征的复杂矛盾心理。可见,从穿长衫这一细节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洞悉出将孔乙己所处的真实经济地位与理想意识的矛盾,从而将其盲目自尊和迂腐可悲的性格特点凸显了出来。

  分析小说的典型环境(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往往是直接或间接地交待了人物活动的环境,或能烘托人物性格与精神状态以及渲染小说的气氛等。因此,在阅读文学类小说文本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与以下几方面的关系,能深入了解其人物形象、小说氛围、故事情节等方面的作用。其一,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如《荷花淀》中这样写道:“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作者通过对荷花淀月光之美和荷花之美的朦胧与清新,烘托出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人物形象;其二,分析环境描写对小说情节的作用。环境描写可以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或者预示故事人物命运的走向。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雪下得密了”,这一处自然环境的描写不仅烘托出了当时林冲所处环境的悲壮气氛和人物的悲凉心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也为林冲人物命运的转变埋下了伏笔。

  探究小说主题。在把握小说主题时,大部分人想当然地会去以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倾向去评判,缺乏相关针对性,这也是大家做分析此类题经常出现的误区。对于小说主题的把握和探究,需要大家立足于文本的社会背景,吃透文本,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处的时代背景、环境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来探究作品的意蕴与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对文学类小说文本进行整体和有深度的阅读。如《变色龙》讽刺、揭露的不仅仅是奥楚蔑洛夫的谄媚虚伪的性格,不过作者将该故事置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这一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那奥楚蔑洛夫便是一个高度概括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形象,那《变色龙》讽刺的其实就是当时欺上媚下、专横霸道的沙皇政权和腐朽黑暗沙皇专制制度。

  总之,大家在文学类小说阅读训练中,应该学会将小说阅读重点放在对文本人物形象刻画、环境描写、主题解读以及语言的品味等方面。最后,希望大家在之后的学习实践中多阅读,多体验,丰富知识积累。学会触类旁通,注意学会思考,总结相关规律,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悟,提高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提升各类文体阅读鉴赏能力。

  第五章 读懂“诗歌”,“鉴赏”不丢分

  中国古代文学最丰富的宝藏之一便是“诗歌”,这是毋庸质疑的,可以说这一部分占了古代文化和文学的三分之一还要多。当然,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诗歌”也是中考、高考,甚至是各种大型考试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尤其是各种教师招聘考试中。全国各地的教师招聘考试中,考查“诗歌”的分数分值,无论分数是多少,还是分数比重占有多少,都会出现在考试的试卷中,多的可以有八分左右,最少的也有四分左右,所以足见“诗歌”的重要性,同时,这也就成了“折磨”各位考生的必杀技。

  不仅如此,我们也更应该知道,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分的差距可能就决定你能不能上线,所以在“诗歌”这一部分的考查中要尽可能做到绝不失分,但是在笔者授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大家总会因为各种原因失掉分数的一部分,也是大家非常担心的地方。如何才能抓住这关键的得分点呢?那么就需要大家在“鉴赏”这两个字上下功夫,做到“鉴赏”关键词准确、“鉴赏”思想主旨准确,还要做到答题规范、书写流畅、语言优美。下面将根据不断地笔试授课中的经验,就如何做到满分和上面提到的几点,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定位准确

  “定位准确”这一点里面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对诗歌体裁的准确判断,对题目的解析要准确定位。

  首先,是诗歌体裁的精准定位。我们要知道的是,诗歌体裁能够部分程度上决定这首诗歌的大致语言风格走向和情感走向,同时对于写作手法和抒情方式也能够起到一定的帮助。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解释说明一下,比如说边塞诗歌的情感,不外乎就是对边塞风景的热爱、表现战士生活打仗的、建功立业的、思念家乡和思念亲人的、对统治者不满的、时间流逝和物是人非的、对未来担忧的诸多情感;边塞诗歌的语言风格也简单的归为雄浑壮阔、苍凉悲壮、热血沸腾等;同理,对于写作手法和抒情方式这两点而言,结合情感和语言风格在内,理解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同样,定位的时候别忘了一定要关注有没有注释,注释给的东西一定要记住每一个都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考生就是因为不注重注释里面给的材料,而忽视了整首诗歌的关键。定位题材和情感的时候尽量往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所提到的相关内容上联系,这样分析诗歌的过程中会比较省时。

  其次,便是对于题目的解析要准确。说白了就是审题要精准,为什么把这一点单独提出来,原因很简单,因为在笔试授课中发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而且还不少。审题准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几个问题,每个问题中有几个小问;第二,题目问的内容是什么,是人物形象,是情感问题,是手法问题,还是炼字问题,这一点也一定要定位准确。这个题目解析的正确实际上是为了后面我们所提到的答题规范做了铺垫。

  注意,这里之所以没有提到相应的作者,是因为考试的时候我们遇到的诗歌鉴赏题目基本上都是不认识的作者,所以这个对我们的帮助不大。但是如果侥幸遇到了我们所熟悉的作者,那就一定要利用起来了,因为对于我们答题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一字分析

  所谓“一字分析”,这一点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要求大家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不仅要把握住关键字词,做到圈点勾画,还有把握住每一个字词的准确表达和其意义所在,不要忽视了任何一个关键字。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什么是关键字?我找不到?”这一点就给出了十分关键的回答,就是“每一个字”都是关键字,也就是针对每一个字,你都要拓宽思维,发散想象。举一个例子解释说明一下,当我们看到“月亮”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脑海里面瞬间就要蹦出来五个词语“思乡”“思人”“高洁”“团圆”“残缺”,再比如说当我们看到“故”这个字的时候,就要知道这样几个词语“故乡”“故人”“故国”“故(古)事”等,直接指明了我们主旨的把握,至于确切的主旨或者情感是什么,诗中必然还会有其他的指示。

  不过,这里提一点的是,如果遇到确实不认识的,而注释有没有给出的,一定记住,这里肯定和答题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忽略不计。在“一字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打开自己的思维,将自己生活中或者平时中做题积累到的东西务必全部牵连出来,做一场头脑风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能多想就不要少想,然后还要做好适当的文字标记,方便后面组织语言的需要。

  三、规范答题

  规范答题中这一环节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很多考生不会规范自己的答题以及不会套用自己的答题模式,而且语言啰嗦和混乱,抓不住并忽视了阅卷人的心理,正因为如此导致很多情况下拿不到想要拿到的分数。规范答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用好序号标记。序号标记会让你的答题更加明晰和清楚,而且逻辑和条例更加一目了然,阅卷人在疲惫的情况下,看到你的卷子,便不会费劲的去找答案,因为答案很清晰,印象分数便会提高一点。

  (2)核心答案放在序号后面。上面我提到了一点是明确问题问的内容是什么,那么你就一定要把核心问题的答案放在序号后面,这样阅卷人直接对应序号找答案,然后在加上解析的内容,赏心悦目。

  (3)序号个数要比问题个数多一个。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答对给分,理解错误不给分,所以没有扣分这一说。所以说多的那一个是给你补充自己答案的机会,将自己所理解到的内容在多加的这个序号后面补充出来,以便获得多余采分点。

  (4)做到语言优美简洁明了。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是语文学科的老师,所以对于答题过程中语言也要符合语文老师的气质,将语言优美化,艺术化,这也是印象分加成。要想做到这一点,大家务必在平时做诗歌鉴赏的时候把参考答案好好阅读几遍形成记忆和技巧。

  (5)答题模板的套用和去模式化。有些时候我们答题是规范了,但是由于过于模板化,不论提干怎么问的,只要是意境的题目,都用那个模板出来,这就过于模板化,缺乏了语文思维的活跃性,反而不会受到阅卷老师的欢迎,所以对于模板的运用要加以灵活,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答题时候把核心答案放在序号后面,然后再用模板进行解释,这样便会好一些。

  以上的内容更多的还是理论知识,只有当大家做到下面的第四步时,对于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才会得心应手。

  四、注重积累

  注重积累这一部分,旨在让大家树立一个意识,在授课中也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做过的题目依然写不完最完整的答案,可见大家平时做题好比“鸭子听雷”,一晃就过去了。所以积累在这些地方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平时都积累那些东西呢?总体上来说,大家在学习时可以积累的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上课过程中所提及到的包括诗歌主题、诗歌形象、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2)做过题目里面所提及到的内容和做过题目的答案要做适当的阅读和朗诵。

  (3)积累一些我们熟悉的作者和风格,还有题目里面做到的作者。

  (4)答题所采用的基本模式和规范(反复做题加以熟练)。

  (5)做过的题目可以再次阅读和练笔,看一看自己有没有掌握。

  (6)多背古诗古文,培养文言诗歌意识。有助于修养的提高。

  前面我们主要从“定位准确”“一字分析”“规范答题”“注重积累”四个方面系统的介绍了如何在“诗歌鉴赏”这个重要部分获得“满分”的一些经验或者可以说是理论。然后,就有同学反映能不能举个例子试着一起分析一下。

  为了满足大家的需要,笔者特别拿了一首刘沧的《晚归山居》来带着大家一起熟悉一下之前的经验介绍和理论知识。

  一、诗歌内容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二、鉴赏题目

  1.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三、解析过程

  (一)精准定位(初读诗歌)

  首先,我们要先来看一看题目:

  (1)第一题,很明显是一个对比的问题,对比内容是写景角度的相同点,那么根据审题可以得知实际上问的是写景的手法(共同的);而且还问了意境上的区别,那么必然和描写景色事物相关,以及作者的情感相关;最后让我们试着分析。所以我们断定是三问,所以答题的时候至少是四个小序号。

  (2)第二题,问的是作者的情感,而且是不同的情感,肯定很多。结合具体分数,比分数多写一个小序号,或者情感能够多分析出一个。

  其次,看的是作者和注释:

  (1)这里面有注释吗?——没有,那我们就忽视。

  (2)作者你认识吗?——不认识。

  (3)那作者还有用吗?——没用!我们过。

  然后,粗看一遍诗歌:

  (1)题目和题材:写了晚归山居这样一件小事,根据大致扫了诗歌几眼,那必然看到有景色的描写,那么至少我们可以确定作者的的情感是根据这景色和这件小事儿来的。

  (2)语言:既然是看景写情这一件小事,语言大体是凄清的、幽静的,或者是意境深远的等。

  (二)一字分析(细读诗歌)

  (1)第一联:“寂寥”“空”“稀”“郊野”“深秋”点出了此时的环境是秋天,落叶飘零,树上已经没有树叶了,作者的心境也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已经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幽静、孤寂、寂寥的。“思依依”直接告诉了我们后面作者要开始抒情了,引起后文。“思”就是关键字,所以“思”后面的内容是不是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

  (2)第二联:“故乡事”点出来了作者思念故乡的情感(标记出来);这个“频”是不是点出了思乡次数的多啊,也表现了作者此时是极度的思乡的(这个“频”是不是圈出来)“;“独寻”强调了作者是一个人,那么他必然是孤独的(标记出来)。

  (3)第三联:整个一联都是写景,也就是我们的第一问。“动”和“潜入”是动态的,“钟声”是听觉角度,“远烟”和“山影”又是视觉角度。至少我们发现了两个手法,“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同时也因为“远烟”等写出了朦胧的感觉,而这个画面是一个孤寂的画面。

  (4)第四联:“西林月”和“清光”是明丽的,月亮可以表现个人品质的高洁,也可以表达思想,也可以表达祝福等等,然后等着具体的问题往里面运用。

  所以上面都是“一字分析”的内容,实际上整首诗歌无论是手法还是情感等问题已经基本出来了,相信只是组织语言的问题了。

  (三)答题规范(组织语言答题)

  第一问:

  (1)(序号的运用)相同的手法是动静结合(核心答案)。

  (2)王维诗歌中“明月”的静态和“清泉流”的动态结合;刘沧诗歌中“山影”“远烟”的静态和“动”和“钟”的动态相结合(这里是解释的内容)。

  (3)(序号的运用)意境上的区别(核心标志)在于(可以适当另起一行,如果条件允许):王维诗歌营造了一幅清新明亮的画面(这是氛围和画面的内容),表现了作者愉悦放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的心情(这是作者心情);刘沧诗歌营造了一幅寂寥孤独凄清(同上)的画面,表现了作者惆怅孤独的心情(同上)。

  (4)同样,两首诗歌中同样也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结合的角度面写出了不同意境的画面,是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展现了两位作者不同的心境。(补充的答案)

  第二问:

  (1)孤独寂寞(核心答案)。“独寻”点出来作者一个人【解释说明,如果可以的话,也可以在这里点出来为何孤独的原因,比如说羁旅漂泊、独自一人(这个诗中已经点出)等等】。

  (2)思念故乡(核心答案)。“故乡事”“西林月”点出来了作者思念故乡(解释说明)。

  (3)内心孤寂高洁(核心答案)。“西林月”“清光”点出来这一点。

  (4)伤秋之感(补充答案)。对深秋花草凋零时内心惆怅的感慨。

重庆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备考指导 立即定制专属备考方案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