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重庆教师资格网! 本站为重庆教师资格证考试民间交流网站,主要为考生提供考试报名时间安排以及教师资格证常见问题答疑等相关信息,教师资格证官网以重庆市教育考试院www.cqksy.cn或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所示为准。
在线咨询
公众号
交流群
考生交流
合作联系
在线做题
短信提醒
教师资格考试动态提醒
获取验证码

特别提醒:

1.提醒为短信模式,请填写本人正确的手机号码

2.确认预约后,会有专门的客服确认您预约的项 目,请保持通讯畅通

3.如有任何问题,请致电客服热线:
023-6861-1050 或点击网站首页的在线咨询

重庆2018年下半年中小教师招聘笔试题库——小学教师招聘(知识点2)

时间:
2019-01-17 10:16:48
作者:
姚老师
阅读:
来源:
重庆教师资格证
  【导读】2018年下半年重庆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很快就要结束,考生朋友们还有机会进行2019年的教师招聘考试的报名,重庆教师资格网特意整理了重庆2018年下半年中小教师招聘笔试题库,小学和中学考点以及模拟题,供大家参考!预祝各位都能胸有成竹,顺利通过笔试!

  点击查看:重庆2018年下半年中小教师招聘笔试题库

  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理念

  第一章 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对人的培养进而影响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人口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文化功能是社会文化中影响最深远的。

  ③文化功能是和人类社会活动共始终。

  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促进教育正向功能的实现,必须充分遵循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

  ①在国家教育政策的相关影响下,目前我们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在逐步提高的,整个社会文明也在进步。

  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负向功能是由于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不正确、教育内部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使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①在应试教育角度下,很多学生考上课名牌大学,但是却是高分低能,只会学习生活却无法自理。

  ②很多的岗位在甄选人才的时候,选拔的很多人才注重笔试,导致很多岗位上的人才出现了纸上谈兵的现象。

  ③现在大学生普遍现象都是拿到四六级证书才能毕业,但是实际上却是哑巴英语。

  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显性功能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①把考试作为强化学生的学习的工具而出现,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显性正向功能

  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①老师让学生通过民主投票来选拔班干部,但是没有想到同学们出现拉票等拉帮结派的行为。

  ②校园文化属于属于隐形课程。

  第二章 教育的属性

  本课题内容,是考生在初步接触教育学是接触到的一个常考点,它的考察形式一般为概念性选择和案例型选择,有时候也会直接以简答题的形式对教育的社会属性进行考察。通过学习本部分的内容,考生需要掌握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中的三大属性;以及区分教育的历史继承性和历史性。

  内容梳理: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句话中,最重要的考核点为:有目的指的是后天的,有计划性的,所以本能不属于教育;培养人说明教育是人所特有的,所以动物没有教育;社会活动指的是教育一定是一种互动交往过程,所以自学不属于教育。教育的本质一般用来作答选择题,用本质判断选项属不属于教育。

  例题: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初生婴儿吸奶 C.成人学开车 D.木匠教徒弟手艺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有人在教育就会存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教育既受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同时也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在于,教育是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社会经验以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任何教育都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要注意继承与发扬本民族的传统。

  (3)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并非完全同步: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区分历史性和历史继承性

  例题: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各不相同,这表明教育具有( )

  A.历史性 B.历史继承性 C.永恒性 D.相对独立性

  例题:

  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表明教育具有( )

  A.依赖性 B.继承性 C.相对独立性 D.历史性

   第三章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

  在教育理念中,教育观相对来说是较为系统、也是容易把握的。此次学习重点在于了解教育观的内涵以及答题方法。

  新课改下的教育观包含内容有:素质教育理念和教学观。

  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科教兴国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二、新课改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2)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3)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2)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1)让学生经历过程

  (2)要创设生活情境,生活情境要生动形象且符合实际特点

  (3)要善于引导,教学的本质在于引导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1)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2)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这一部分知识点通常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现,那么就需要讲究一定的答题方法。首先,要明确用哪一知识点来进行分析,是教育观,还是学生观等;其次,我们需要针对材料中教师的做法、行为进行一定的分析,体现了哪一知识点,最好具体到最小理论点;最后,则需要针对材料的分析来组织答案。在组织答案时需要注意,在写出理论点时,后面需要针对材料中做法进行详细的解释以及分析,到底是如何体现的。比如说,素质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并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材料中李老师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分析自己的优点,让每位同学都能认识自己,同时也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参考答案中不仅体现出理论点,还对理论点进行非常细致的描述和分析。希望大家考试中有关此部分的考题能够拿到高分。

  第四章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人本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提出者是罗杰斯。该知识点在我们教招考试之中并不是一个考频非常高的知识点,一般是做单选题或者多选题出现。但是由于教学中我们同学经常提出疑问,这里就把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作为一个单独的点进行讲解。

  非指导性教学的历史背景:

  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科技的发展,带给人们充足的物质资源,但是人们在物质充足的同时伴随而产生的,是对精神需求的供应不足。而另一方面,在当时的西方社会要素主义盛行,要素主义是出于国家民族的角度,过分强调上下级的师生关系,阻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求。

  在这两种社会背景之下,具有浓重人本化、理想化色彩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应运而生。1952 年罗杰斯在哈佛大学演习班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张,传播到欧洲后被称为“非指导性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的思想:

  首先“非指导”的含义在此稍作解释,它是相对于“直接的指导”而言的,并非是指教师不给于指导,而是强调一种间接性的、非命令性的。也就是说这种指导并不是对于学生直接下命令,不是教学生怎么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怎么学。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顾问,扮演着一个促进者的角色,应学生的要求参加讨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向导,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非操作。

  其次非指导性教学具有如下特点:重视课堂气氛,把气氛看成是比技能更重要的教学因素;围绕着发展学生个人或者小组的目标而进行,教学总是以“我们今天希望讨论什么或者做什么”这一类问题为开端;教师发挥促进者作用,放弃传统教育中替代学生思考的指导,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课堂气氛:罗杰斯认为良好的心理气氛是比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教学因素,他认为只有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人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他主张教学形成一种具有真实、接受和理解特征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自由表述、自由参与并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存在。因此提出三条准则:(1)真诚:真诚地对待学生,去掉一切伪装面具;(2)接受,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体现自身价值的思想和感情给予认可,相信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3)同理心,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给予关爱与热情,使学生有安全感。

  最后来看一下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过程:

  (1)确定辅助情境: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

  (2)探索发现问题:教师在鼓励学生表达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上,明确学生情感问题。

  (3)发展洞察力: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教师启发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使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所发展,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

  (4)规划和决策:学生对有关问题作出规划和决策。教师在此阶段作出与自己期望相一致的决策,并引导学生积极行动。

  (5)整合:学生报告他采取的行动,进一步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规划日益完善的积极的行动。

  关于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我们就介绍到这里,希望能帮助同学们理解这一知识点,祝大家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第五章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是指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放式,是典型化、示范性、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施体系。在我们的教师考试中主要以客观题方式考察,考察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下边将主要的考点整理如下,同学们在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模式的关键词即可。

  一、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

  地位:当代教育理论中流传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

  主要观点:它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

  二、体谅模式

  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

  主要观点: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三、社会模仿模式

  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观点: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获得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四、价值澄清模式

  代表人物:拉斯、哈明

  主要观点:着眼于价值观教育,强调个人价值选择的自由。教师德育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澄清已有价值观,而非强加教师认可的观念。

  第六章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在教师招聘的笔试中经常会有所考察,这部分的知识点相对来说非常重要,是同学们学习的时候一个重点。在吉林省教师招聘的考试中这部分的知识点主要以客观题为主来进行备考。在教师资格和特岗教师的考试中还会涉及到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下面对于这个知识点进行系统的讲解,主要从考察方式上进行介绍。

  考法1:单选题

  德育原则考察单选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给一段小材料让你分析这段材料中对应的德育原则。第二种:给贯彻此原则的要求然后选出对应的德育原则。

  【练习题一】

  某学生是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但不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老师在班会上请他向全班同学讲解篮球竞赛规则和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然后组织全班同学以此为例,讨论如何自觉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促进该生发生了转变。这种做法体现了德育的( )。

  A.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影响一致性原则

  D.个别教育原则

  【答案】B。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干中的老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说理提高学生认识转变了学生,所以选B。

  考法详解:这种考法属于典型的给一段小材料分析对应的德育原则。这也是德育原则这部分最常见的考察方式,这种题型需要同学们牢记每一个德育原则的含义。

  【练习题二】

  德育教育不单单依靠学校教育力量,还要联合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这体现了德育原则的( )。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答案】C。解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德育工作中应主动协调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的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贯彻此原则的要求:(1)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2)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3)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由此可知选C。

  考法详解:这种考法是题干呈现德育原则的要求,选出对应的德育原则。这种考察方式除了需要了解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外,还需要熟悉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考法2:简答题

  总结这部分的简答题也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整体上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第二种:考察其中某一个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及贯彻要求。

  【练习题三】

  简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答案】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5.知行统一原则

  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7.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8.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考法详解:这个考法非常常见,只要把常见的德育原则的名称写上就可以。在这里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个口诀:双导,双施(失),四结合。这样可以快速记住名称。

  【练习题四】

  请简述疏导原则的含义和对应的贯彻要求?

  含义: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出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都要注意肯定,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良品质。

  考法详解:这种考法就需要进行识记了,在这里总结几个非常重要的,同学们在进行备考的时候可以以这几个为主: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以上是关于本部分的考法的具体的介绍,此外这部分知识点在吉林省的特岗教师的考试当中,有可能还会作为简答题和辨析题进行考察,整体上需要学员进行识记。

  第七章 教育学原理

  不论是教师资格考试还是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原理部分都占据了很大分值,直接影响了考试的成败。因此,学好教育学原理对于每个考生来说至关重要。教育学原理属于原理类学科,往往在最初的时候,感觉这门学科最为简单,但到最后,却感觉这部分知识最难掌握。这跟教育学原理的学科性质有很大关系,教育学原理即教育基本理论,主要研究教育学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对于有过教育实践的人群来说比较好接受,对于完全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体会比较少。学好教育学原理最重要的就是摸清楚学科特点,从特点有针对的着手备考。

  1.教育学原理理论性极强。教育学原理涉及到教育内部的诸多概念:教育、教育学、教育结构、教育功能、教育制度、教育目的、课程、教学、教育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每一个概念下面都有更为具体详细的阐述,这就对考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复习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画框架图、树状图等方式,搞清楚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看大纲回忆知识点,能帮助考生记牢记全这些易混的知识点。

  2.教育学原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紧密。教育学原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教育学原理学完之后,完全可以在其他学科,诸如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等部分,找到教育学原理的影子。因此,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要把各个学科当作是单独的部分,应该重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做到各个学科融会贯通,使得各学科之间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将学到手的知识活学活用。

  3.教育学原理一定要和实践联系。刚接触教育学原理会感觉很简单,都是原理概念,只要背过就可以了。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教育学原理可不是背一背这么简单。如果不理解原理就会出现概念间的混淆。其实最好的方式就是联系实践,当然每个人都参与到实践中不是那么现实,这时候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教育实践的目的背景等,结合当下的教育实践、教育改革,了解近期的教育热点,这样有助于将教育理论与当下的教育政策、教育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产生自己的理解,把教育学理论形象化、现实化,更有助于考生理解。

  以上,从教育学原理的自身特点出发,提供了几点教育学原理的备考建议。

  总而言之,教育学原理要想学好,不能只靠记忆力,还要有理解力和渗透力。祝愿每一个考生一切顺遂!

重庆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备考指导 立即定制专属备考方案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