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重庆教师资格网! 本站为重庆教师资格证考试民间交流网站,主要为考生提供考试报名时间安排以及教师资格证常见问题答疑等相关信息,教师资格证官网以重庆市教育考试院www.cqksy.cn或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所示为准。
在线咨询
公众号
交流群
考生交流
合作联系
在线做题
短信提醒
教师资格考试动态提醒
获取验证码

特别提醒:

1.提醒为短信模式,请填写本人正确的手机号码

2.确认预约后,会有专门的客服确认您预约的项 目,请保持通讯畅通

3.如有任何问题,请致电客服热线:
023-6861-1050 或点击网站首页的在线咨询

重庆2018年下半年中小教师招聘笔试题库——小学教师招聘(知识点4)

时间:
2019-01-17 10:16:32
作者:
姚老师
阅读:
来源:
重庆教师资格证
  【导读】2018年下半年重庆教师资格证面试考试很快就要结束,考生朋友们还有机会进行2019年的教师招聘考试的报名,重庆教师资格网特意整理了重庆2018年下半年中小教师招聘笔试题库,小学和中学考点以及模拟题,供大家参考!预祝各位都能胸有成竹,顺利通过笔试!

  点击查看:重庆2018年下半年中小教师招聘笔试题库

  小学教师招聘: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生活关系

  教师招聘高频考点:教育与生活关系

  在学习教育理论的知识的时候,有的人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总是区分不开,对于这部分就在做题的时候经常会丢失一些分数,涉及到的比较爱考得人有杜威、陶行知和斯宾塞,今天我们就进行简单的区分。

  其实对于他们的观点本身是跟他们当时所处的历史是有一定的关系的,首先英国处于工业革命前后,英国一直学习的是文法,拉丁文,逻辑等与生活实际相差比较远的知识,而且追求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斯宾塞本身对这种情况比较反对,他认为这种学习对于人的发展是不利的,所以针对这种状况,他认为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学习的真正的科学知识,而且培养有用的人才,所以他提出应该学习与生活实际比较接近的知识,这样才能以后更好的生活,适应整个社会的发展,由此,他提出了“教育预备说”,他认为教育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

  对于杜威来说,由于杜威本身是比较批判传统教育,他反对赫尔巴特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因为当时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这时候物质财富的发展造成人们对精神财富的追求减少,教育就脱离开社会生活,这时候杜威认为教育应是生活的必须,理想的教育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生活中发展,这样子才能真正促使儿童本身的到发展。

  陶行知的思想收到杜威思想的影响,但是他根据中国的实际进行改变,因为对于中国来说,当时是农业大国,对于教育水平和经济水平本身就跟美国有差距,这时候陶行知认为“过什么生活就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受什么样的教育,就过什么样的生活”,通过这种做法,能够用生活来教育学生,让学生能够用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更好的改造生活。除了上述杜威和陶行知的观点有区别外,杜威强调“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而陶行知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变,改变成“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通过这样改变,能够更加适应中国的国情。

  综上斯宾塞强调“教育预备说”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适应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指的是教育改造生活说。

  第二章 教育学重点人物之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教育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多以人物称号以及观点为出题方向,其中观点又以“三中心论”和“四阶段教学法”为常考点,常考的题型为客观题,单选,多选,判断题为主,尤其以记忆为主。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他的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该著作也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此原则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不容小觑。他明确提出,“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揭示了“德育”与“智育”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因此在后面学习“教学规律”及“教学原则”时便会涉及到两个与“教育性教学”有关的内容,即“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和“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这两个考点分别对应了两道单选题。

  除此之外,赫尔巴特还提出了统觉理论,此原理的基本含义是:当新的刺激发生作用时,表象就通过感官的大门进入到意识阈上,那么,二者的联合就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学生在原有观念基础上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领域,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构成观念体系,即“统觉团”,这一过程就是“统觉”。根据“统觉”原理,赫尔巴特强调教学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成的过程,因此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其中“明了”是指清晰、准确地感知新教材,因此也可称之为“清楚”;“联想”是指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系统”指将知识形成体系、框架,最后“方法”即总结出相应的解题方法或答题模式。后来,赫然巴特的学生齐勒将其发展为五阶段,即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和应用。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中小学曾广泛采用这一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20世纪初,它曾借道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等地兴起,赫尔巴特教育思潮及赫尔巴特学派的影响逐渐衰落。

  第三章 斯宾塞观点及知识小结

  斯宾塞是“社会达尔文之父”

  观点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斯宾塞作为创立阶段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有《教育论》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么生活,反对古典语言和文学的教育

  观点二:教育目的

  斯宾塞和杜威都倡导生活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该和受教育者的生活联系起来,斯宾塞认为教育应为未来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准备生活说”。

  观点三:课程论

  1.首次把“课程”一词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2.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

  3.同时也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

  观点四:教学论

  形式教育形成于17世纪,代表人物有教育家洛克和佩斯泰洛齐。形式教育论认为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是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出现的,德育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是其主要代表。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第四章 教育家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段革命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为发展中国的新教育,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

  蔡元培于1912年初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以唯心主义为思想基础,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元年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主张将其融入到学校和社会教育之中,让学生和民众受到一定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有寓兵于民、对抗军阀拥兵自雄、捍卫民主共和的良苦用心。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使教育能发挥提高国家经济能力和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作用。是对当时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种概括。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中国传统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的一些基本范畴,其内涵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是相通的,尊重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世界观教育,即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

  美感教育,即美育。教育者要引导学生从现象世界达到实体世界的观念,便不可不用美感教育。提出以美育取代宗教教育。

  第五章 教育的概念及本质

  教育的概念及本质在考试中相对考察的比较频繁,但是题目难度不大,通常是以单选、多选、判断等题型出现,考察概念的识记和基本的理解,但是也会有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造成考试中的失误,所以接下来就这部分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

  说到教育,不得不提到教育一词的由来,《孟子•尽心上》说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是教育一词最早的由来,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最早把教育拆开来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一、教育的概念

  而教育,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来进行区分。

  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其中概念中关键词提到“增进”“发展”“影响”,可以知道教育是引导人向善的,比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但是如果教会学生偷窃就不能称之为教育,违背了概念中的增进技能的说法。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就是教育合力中的“三合一”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它相对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目的性和计划性要更强一些。

  二、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析:

  1.所谓的有目的指的是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本能,比如人的膝跳反射、迎风落泪等都不能称之为是教育。

  2.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教育是人独有的,动物是没有教育的。比如马戏团的小猴子学会骑自行车就不是教育。

  注意:虽然动物没有教育,但是动物是有学习的,比如鹦鹉学舌我们可以称之为是学习,但不是教育。

  3.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所以教育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消亡而消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注意:在很多的题目中经常会有教育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

  第六章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起源一般认为包含四个比较重要的学说,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学说 主张 代表人物 地位
神话起源说 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体现神或上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最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利托尔诺、沛西·能 第一个正式提出
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孟禄  
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辨证统一。 米丁斯基、凯洛夫 我国普遍认可

  在这里面有几个需要对比的知识点需要大家注意:

  1.地位对比:

  最古老的观点是神话起源说,但是是不正确的。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是生物起源说,来自达尔文的进化论。

  我国普遍认可的是劳动起源说。

  2.忽略了社会性的起源学说:

  神话起源说因为其本身就是错误的,一般都不会出现。

  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都忽略了社会性。

  3.代表人物记忆:

  宗教有神话

  本能生利息:本能(动物界的生存本能)生(生物起源说)利(利托尔诺)息(沛西·能)

  心仿梦露:心(心理起源说)仿(无意识模仿)梦露(孟禄)

  米凯爱劳动:米(米丁斯基)凯(凯洛夫)爱劳动(劳动起源说)

  第七章 教育目的理论及其代表人物思想

  有关教育目的理论考情分析:对于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大多考查单选与多选,常考理论对应人物以及人物思想等。相对比较常考的理论有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和教育无目的论。

  (一)宗教本位论

  观点: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生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将教育为神学服务、以神压抑人道推到了极端的地步。

  奥古斯丁: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语言、数等等,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概念的重新认识。

  (二)社会本位论

  观点: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因此,要倡导民族主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该观点强调社会需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家主义的教育目的观,即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赫尔巴特: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

  柏拉图: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选拔这些人,使其各司其职。教育因此成为社会政治的附庸。

  孔德: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我们个人的发展都依赖于社会的发展。

  涂尔干:社会高于个人,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

  斯宾塞:继承了赫尔巴特的思想,培养合格的公民。

  凯兴斯泰纳:一切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有用的国家公民。

  诺笃尔普: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人之所以成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中,并参加社会生活。

  洛克:培养有用能干的绅士为国家服务。

  (三)个人本位论

  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卢梭:培养自然天性充分得到发展的“自然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帕克:一切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人,即人的身体、思想和灵魂的和谐发展。

  爱·伦凯:强调教育过程中不能对儿童进行压制,而应该促进他们自由自主的发展。

  罗杰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情合一的“完人”和“功能完善着”。

  福禄贝尔:教育提供外部条件解除对学生身体和灵魂束缚。

  裴斯泰洛齐:教育是促进儿童各种天赋才能的种子的和谐发展。

  (四)教育无目的论

  由杜威提出来的。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杜威所否定的是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并非主张教育完全无目的。基于这样的教育目的观,杜威倡导儿童“在做中学”,不仅使儿童有兴趣,而且能调动儿童的学习自主性。

  杜威:教育的过程在他本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第八章 教育学常考点之人物速记篇

  一、教育起源学说

  1.沛西·能、利托尔诺——生物起源学说代表人。

  2.孟禄——心里起源学说代表人。

  3.米丁斯基、凯洛夫——劳动起源学说代表人。

  (识记口诀:本能生利息、心里仿孟禄、米凯爱劳动)

  二、古代社会教育的著名人物

  4.孔子——首创私学之风;中国最早倡导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人。

  5.墨子——墨家学派代表人;主张“兼爱非攻”;人性素丝说(外铄论代表人)。

  6.老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倡导不要用人来改变自然。

  7.苏格拉底——产婆术;西方最早倡导“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人。

  8.柏拉图——《理想国》;“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9.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世界上最早论述心理学的著作;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10.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三、近现代社会教育的著名人物

  11.蔡元培——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提出“五育”并举;北大改革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12.陶行知——确立“生活即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13.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14.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泛智教育”。

  (识记口诀:夸的独立与大泛,班级百科循自然)

  15.康德——最早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16.卢梭——《爱弥儿》;“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7.洛克——《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倡导“绅士教育”.

  (识记口诀: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

  18.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9.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现代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识记口诀:“一原则、二基础、三中心、四阶段、五好公民”)

  20.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现代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三中心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21.斯宾塞——教育准备生活说。

  22.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23.马卡连柯——《教育诗》;集体主义教育思想;提出了德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提出了班级管理模式:班平行管理模式。

  24.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

  25.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26.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理论;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识记口诀:木有掌握、哪来发现与结构;高度赞发展、瓦根找范例;全面和谐活斯基、巴班斯基最优化;)

  四、内发论代表人

  27.孟子——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28.弗洛伊德——人的性本能。

  29.威尔逊——基因复制

  30.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双生子爬梯实验。

  31.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32.高尔登——“优生学派”的代表人。

  33.卢梭——“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34.柏拉图——“观念”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

  五、外铄论代表人

  35.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化性而起伪”。

  36.洛克——“白板说”。

  37.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识记口诀:外婆寻找落花生)

  六、终身教育思想人物

  38.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39.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终身教育理论之父”。

  七、课程

  40.孔颖达——“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用“课程”一词指“寝庙”,其寓意为伟业。

  41.朱熹——“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42.斯宾塞——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43.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44.布鲁纳——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

  45.巴格莱——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46.赫钦斯——永恒主义课程理论: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是课程的核心。

  47.布拉梅尔德——社会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

  48.泰勒——目标评价模式:关注预期的目标。

  49.斯克里文——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关注实际结果。

  八、德育模式

  50.皮亚杰、科尔伯格——认知模式: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51.体谅模式——彼得•麦克费尔: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学会体谅、关心他人。

  52.班杜拉——社会学习模式: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

  53.哈明、拉斯——价值澄清模式: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价值观的选择能力。

  九、班级

  54.艾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

  第九章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关于教育目的是教育学部分宏观教育学的内容。这部分知识在教师招聘考试中,一般来说题型多为客观题,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在学习备考过程中有些难度,内容较为抽象,相近名词需要区分,需要备考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知识并加以识记。在本文中,将结合常见的考题以及历年真题,带领大家对这部分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一定的帮助。

  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1.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2.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来的。

  3.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的依据,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都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内容、原则、程序、途径、方法、手段等的选择,均需以教学目标设定与达成情况为依据。实施有效教学,前提是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明确界说、可测量、可评价、可操作的。

  其中,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结合常见的考题,我们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相应的巩固。例如:

  1.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 )。

  A.制度化 B.规范化 C.抽象性 D.具体化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层次结构之间的关系。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故正确答案是D。

  2.关于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处于中间层次的是( )。

  A.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B.国家教育目标

  C.教师教学目标 D.学生的学习目标

  【答案】A。解析:教育目的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比较之下中间层是培养目标,故正确答案是A。

  综上,从常考试题和历年真题中可以看出,关于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需要我们熟练掌握每一层次目标的概念,辨析不同层次结构的区别与联系,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考生们攻克教育目的这一难关。

  第十章 教育学易混淆知识点汇总

  一、教育具有历史性VS历史继承性

  历史性: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强调不同社会不同点。

  历史继承性: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强调不同社会相同点

  二、生物起源说VS心理起源说

  不同点: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沛西•能、利托尔诺,强调教育存在于动物界。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强调教育是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

  相同点: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三、阶级性VS等级性

  阶级性强调社会分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阶级性是指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统治阶级一般都是学习治国和伦理之道以及御人术,被统治阶级一般会学习基本的劳动生产教育或者甚至不受教育;

  等级性强调阶级内部又分为三六九等;是指不同阶级的人受不同的教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对等级性的典型阐释。

  除原始社会,其他社会都具有阶级性,而封建社会还具有等级性。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一次结合)

  奴隶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第一次脱离)

  封建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资本主义: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二次结合)

  社会主义: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夸美纽斯VS赫尔巴特

  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因此,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或近代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也被称为近代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因此,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规范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之父。

  六、杜威VS斯宾塞

  杜威:提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的“教育适应生活说”,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

  斯宾塞:提出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准备生活说,学科课程的代表人物

  七、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VS根本因素

  直接因素:政治经济制度

  根本因素:生产力

  八、顺序性VS阶段性

  顺序性强调的是方向性,由A到B,不可逆不可跨越。

  阶段性强调的是A和B的不同,强调的是不可混淆,不可混为一谈。

  九、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VS我国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基本含义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

  我国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十、设计教学法VS道尔顿制

  (1)不同点:

  设计教学法: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

  道尔顿制:教师指定参考书,学生自学,最后教师检查作业。

  (2)相同点:自学。

  十一、实习作业法VS实践活动法

  实习作业法:以“作业”为核心,学生是被动学习的,更加强调把书本知识运用实际

  实践活动法:以“活动”为核心,学生是主动学习的,更加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十二、德育过程VS品德形成过程

  德育过程: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学生个体品德自我发展的过程

  两者之间是教育和发展的关系

  十三、榜样示范法VS陶冶教育法

  陶冶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强调情境对人的感化和熏陶,重情。

  榜样法:突出榜样者和示范者的作用,重行。

  十四、班级管理的功能

  主要功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基本功能: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重要功能:锻炼学生能力,提高自治水平。

  十五、班主任工作

  首要任务/中心环节: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中心任务: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前提和基础:是了解和研究学生。

  最经常性的工作/工作重点:开展德育工作。

重庆教师资格证

教师资格备考指导 立即定制专属备考方案

OR